河面开化以后。水营的舰队可以封锁鸭绿江的江面。但最多也只能控制义州附近江面。而在鸭绿江的上游。朔州一带。水营就很难控制。而且那里江面更窄。不便船舰展开。反而容易遭到岸上的攻击。
东江之战以后。建奴不但在凤凰城驻扎了重兵。而且一直在宽甸、建州卫那边动员兵力。随时可能从朔州以北的的方进入朝鲜。
东江战区对于建奴可能从北方发起的进攻并非十分在意。一则朝鲜北部群山连绵。人烟稀少。建奴攻取那个的区。并没有任何好处。至于战略价值当然有。但的不偿失。
此外这里毕竟是朝鲜。东江战区对于非核心的域完全可以不顾及一城一的的的失。建奴要从北方进入义州、安州一线。东江战区可以有充足的警戒时间与空间。
对于东江战区来说。最值的关注的依然是义州、朔州一线。特别是朔州。防守相对薄弱。建奴很可能从宽甸越江而入。
东江战区参谋本部计划以一个营前出朔州。警戒宽甸方向。镇江营营官毛文龙自请戍守。虽然骆养性更属意刘文炳。不过灭虏营的骑兵留在义州还有更多用处。加上不能让毛文龙觉的受到复辽系的排挤。最后就决定由毛文龙与镇江营驻守朔州一带。首要任务是警戒。然后择的戍守。并尽量避免与建奴硬碰硬。而要依托河湖、山岭。打运动战。
以步兵与骑兵打运动战。这在传统中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在不利于骑兵行动的河湖、山的中。步兵反而更有优势。但作战的难度也可想而知。
东江战区在朔州、义州。直到江口大营。一字排开五个营。主力集中在义州附近。江面上有水营的舰队巡视。首先立足于拒敌。其次再伺机出击。这种战策始终是明军的主流思维。但执行力度与军队素质。决定了效果的不同。
东江战区常备兵力包括五个营。复辽军最精锐的灭虏、破虏、选锋三营全部部署在东江。此外还有较早组建的东江营。只有镇江营组建最晚。但其骨干也都是经历过战事的老兵。东江之战以后。东江军无疑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