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植三拒皇帝的施恩圣旨的事情没多久就在青州沸沸扬扬的传开了,百姓们茶余饭后提到此事都会对武大官人的不媚皇恩小小的赞扬两句。
历代百姓对于那些朝廷招之不得的人都会不自觉的高看几眼的。
而武植拒绝皇恩这件事情传到汴京,就不算什么事情了。
因为皇帝的旨意被拒,实在太正常不过了。不说武植这样的平民,就连朝廷大臣如果使起性子,都敢不接皇帝的圣旨。
不过朝廷大臣的方式没有武植这么直接,大臣们若是想不遵旨意基本都是窝在家耍赖,不会明着拒绝。
而武植能明着拒绝,是因为他虽然有个荣誉官衔,却并非朝廷体制内的官员,皇帝的这道施恩旨意是属于招揽民间能人隐士的性质,所以即便是直接拒绝了,也在礼法范围内,不会让皇帝难堪。
只能说明两点原因,一是武植确实不想入汴京的翰林画院;二是皇帝给的价码不够高。
这也是历代隐士抬高身价的一种常用手段,如果朝廷呼之即来挥之即去,那样谁还看得起自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可谓是让刘备好一番辛苦,可也间接抬高了诸葛亮在他心中的地位。
武植自然就是这个想法,翰林画院他太想去了,同进士出身他太想要了,但是他必须端的住架子,给皇帝几次小挫折,他才会得到更多的好处。
让黄门小监传的话“才疏学浅,不堪重任”暗示的就是这个意思。
而且暗示的很直接。
…………
之所以敢这么明目张胆的暗示,是因为武植有信心,徽宗皇帝看过那些素描和油画后肯定兴趣十足,甚至会欲罢不能,放纵如他肯定会毫不犹豫的提高价码招揽武植去开封的。
武植的估计完全正确,几天过后,汴京那边就飞鸽传书报来消息,从青州回去的小监刚复命后,皇帝又立即派黄门内监带着新旨意出汴京城前往青州传旨了,中间几乎没有任何停顿。
合上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