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蜀军在剑门关相持不下的时候突然从背后起夹击,抑或干脆长驱直入,深入大隋腹地去攻击城防空虚的大兴城也好,其实能够选择的突破点不多,来来回回也就那么两三个而已。
李靖的先法制人之计,其实说穿了极简单。就是率先带领小部分精锐军士,前往吐蕃国境与大隋国境交界线上的这些突破点预作防备。一旦现吐蕃军队,便迅集结起来,先给予吐蕃军迎头痛击挫其锐气,再凭借地形优势死守当道,使其不得踏入大隋国土半步。李靖对吐蕃诸般情形只粗知大概,但也晓得其国内王族与贵族之间暗流涌动,相互明争暗斗无日无之。所以隋军的小股精锐只要相持得一段时间,吐蕃军必然不战自乱,除去主动撤兵之外,便再没有其他选择了。
计是好计,但也凶险到了极处。吐蕃国内虽然暗流涌动,无法倾全国之力大举入侵,但既然孤军深入隋境,那么其兵力必然不会少于三万之数。这是攻取大兴所必须的最低限度兵力。少过三万的话,则大兴城毕竟是大隋都,哪怕城防再空虚,也不是仅仅几百几千人就打得下来的。而且这三万吐蕃军也不可能是乌合之众,必然全是吐蕃精锐中的精锐。
相反,隋军这边左卫、右卫、左武卫三军相加只有三万,即使加上这一路打仗过来所收编的,也还不满五万。街亭、列柳城、阳平关等汉中诸处要隘都要留兵守备,实际可用之兵满打满算也只有三万五、六千人左右而已。以三万多人与剑门关的七万蜀军相持,纵使对方泰半是乌合之众,却也绝不可稍有轻忽。为了维护战线稳定,于是能调动出来前往截击吐蕃大军的兵力,最多最多也就只有三百左右而已。以三百士卒对抗至少三万吐蕃精锐,哪怕占有地利,以一当百,同样是九死一生的局面。
计议定当,杨昭和李靖立刻前去找宇文述商议。宇文述毕竟是行军大总管,杨坚钦定的平叛大军最高指挥。所以杨昭尽管身为皇孙外加左卫大将军,也不可以擅自调动军队外出。
宇文述毕生南征北战,闯过无数大风大浪。手底所杀过的高手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