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亿为的单位,并且坚定的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1915年的,钢铁的总产量是3.7亿吨,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除了中国之外,所有世界上其他国家加起来的总数了。
之所以得到这么的程度,原因就在于,中国虽然是借助着氧气锤定立足的,可是中国在接下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不断的扩大平炉的规模,2000吨平炉,甚至是3500吨平炉,接连投入使用,这回让平炉发挥出极限的威力,这些大规模的平炉,在生产锻造物件的时候,有着难以想象的优势,可是对于钢铁产量的增加,还是在转炉身上。
300吨左右的转炉,基本上达到了速度和质量的极限,转炉比平炉在质量上面更进一步,速度更是平炉所无法拥有的,最关键的是,在成本上面的降低。在同样速度的情况下,转炉一吨钢铁的耗费,是平炉87%左右,看似只有13%的减少,可是对于钢铁来说,是大宗商品,一吨钢铁减少一分钱,在利益上面,就是一个天文数字,1915年,中国粗钢产量3.7亿吨,按照每吨钢铁出厂价157美元来说,13%基本上相当于的20美元一吨,带来的收益是惊人的。
钢铁价格的下降,暂时不能给中国带来直接的收益,这样的大宗产品,不是不可替代的产品的,并且协约国给予封锁了。否则的话,在保证一定利益的前提下,中国可以赚钱,世界上其他的钢铁厂恐怕全部都要赔钱了,这是为来资本经济的核心,可是的节约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用最少的成本,生产出更多的东西,单位投入到来的价值会更大。
这样的东西还有很多,最关键的是生产效率,中国在机床上面的成果,是杨元钊的眼光,在很多额产业之中,都向着自动化,或者是增大生产力的方向发展,单位人工的生产能力,早在1910年之前,就超过了美国,伴随着产业工人的加大,还有无数工厂,矿山,甚至是城市的投入使用,中国的平均生产力开始激增,并且在1913年左右,全面超过美国。
只不过,双方的国家体系,固有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