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钊是动力工程师,对电焊了解的不多,只是在修车的时候接触过,可是从后市带来的,有一台电焊机,这种没有任何电子元件,还是最基础的电焊机和焊条,在一体机的复制之下,已经遍布整个包头,电焊对于钢构和其他方面的提升,让一些研究者看到了其中的光芒的,特别是包头研究所在杨元钊的指点之下,继续更深入的电焊方法,各种新鲜的电焊方法,此起彼伏的出现了。
现在,西北已经有七八个大类,数十种不同的电焊方法,可惜把电焊应用到造船上面,却是头一遭,即便是杨元钊,也只能够在造船工程师和电焊工之间进行协调,来到江南造船厂之后,解决了机械和人员的调整之后,在他的一手推动之下,第一艘全电焊汽船正式启动。
汽船总吨位不会超过250吨,采用的还是相对传统的结构,电焊的所有实验,已经在实验室之中进行过了,强度和电焊的效果是可以保证,经过反复的实验之后,比较适合使用在造船业上的,是气焊,氩弧焊和无缝焊接,少数的埋弧焊,这些都通过电报发给了杨元钊。
正是站在如此多的研究者的肩膀之上,杨元钊才能够推动这个创举的,唯一有些不完美的是,电焊方面的研究者,只能够提供电焊之后的一些技术指标,要怎么的让电焊在汽船上面使用,并且达到相当的效果,这还需要实际来做。
理论是理论。实操是实操,任何东西总要尝试才能够转化为现实。杨元钊也是明白了这一切,才选择了300吨的船坞。实行他的计划的,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当所有的设备和人员都到齐了之后,焊接工作正式的开始了。
船头的这一次焊接,以往只能够通过柳接,通过大量的柳接件,相互之间稳定下来,这对于船头的形态。重量和仓位布置方面都有些不利,机械加工车间,通过1200吨水压机,保证船头的17个部件一次性成型,负责接口的工人,也在接口的位置进行了一系列的处理,起重机吊起了两个部分,用支架固定起来,电焊的大部分准备工作已经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