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和尉家在招募工人上面,也应用了,虽然多了一个功夫,却让他们发现,这样人员管理,似乎容易了很多,杨家和尉家,似乎在决定,在自己的商会之中,完善这个档案制度。
杨家和尉家要怎么做,杨元钊不关心,他关心的是这一批工人,每一个工人一张纸,上面多则数百字,少则十几字,详细的写明了每一个工人的姓名,基本信息,家属情况等等,这些如果换平常,杨元钊还会看一遍,多了解工人,这对于他接下来管理很有帮助,可是此时,水泥厂的兴建,基本上都在关键的时刻,直接略过了这个,看向后面。
在基本信息的后面,有各人的专长,还有资历,杨家和尉家的商会,果然强大,这一次招募来的只有150个人,看起来人数不多,可是每一个都是水泥厂的要害部门,150个人之中,水泥相关的行业的,最少有120个,其中还有40个是直接从启新还有其他的一些洋灰场招募的一线工人,勉强可以形成一个班组来工作。
除了40个从启新招募的工人之外,还有30个,是从其他的工厂之中招募的,也大多数是洋灰场,启新是中国最大的洋灰场不假,可是在租界,还有不少外国人直接兴建的水泥厂,上海十里洋场的繁华,一半是因为租界,还有一小半就是水泥等的使用和电力的使用,用水泥修筑建筑,快捷且坚固,是上海能够繁华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从原料的粉碎,磨制,一直到水泥的控制成型,基本上,大多数的基数人才都有了,其中,甚至还有10个被工厂称之为大师傅的工人,这些可以说是工厂的定海神针。
旧时代的中国工厂,没有所谓的技工和技师,可是大师傅,算的上工厂之中大工或者是技工,在工厂之中的重要作用,都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一个工厂,哪怕是机器什么的,都没有多少变化,少了几个大师傅的,几乎会毁掉工厂大半的产能。
杨元钊仔细的看着这些大师傅的介绍,这也是150个工人之中的精华人物,每一个大师傅都有独到的绝活,有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