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创作还是要靠自己。
二、认识生活,熟悉人物创作需要生活,对生活不熟悉,不理解,就无法反映和表现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人是社会诸关系的总和,只有熟悉、理解社会生活,才能熟悉、理解各类人物。不熟悉、不理解各类人物,就无法进行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小说写作。茅盾在谈他怎样开始小说创作时说:“我是真实地去生活、验了****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开始创作了。我不是为的要做小说,然后去验人生。“他还说;“好管闲事是我们做小说的人最要紧的事,你要去听,要去问。“(《创作的准备》)因此,一个小说作者应像阿·托尔斯泰说的那样:“他溶化在生活洪流之中,溶化在集体之中;他是一个参加者。“
小说写作需要的生活不是指日常生活、饮食男女之类,能成为小说素材的“生活“,至少应该有三个条件:
1.具有较鲜明、生动的形象;
2.具有独特性;
3.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因此,当作者在观察生活的时候,无论对人物、对故事、对环境,都应从上述三点出发,勇敢地扬弃那些琐屑的、纷纷扰扰的“流水帐“,抓住真正有用的写作素材,渗透作者的思想、感情,使生活素材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三、严格选材,深入开掘1931年,沙汀和艾芜写信给鲁迅,请教短篇小说的题材问题。鲁迅回信说:“只要所写的是可以成为艺术品的东西,那就无论他所描写的是什么事情,所使用的是什么材料,对于现代以及将来一定是有贡献的意义的。为什么呢?因为作者本身便是一个战斗者。不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意思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高尔基也说过:“在短篇小说中,正如在机器上一样,不应该有一个多余的螺丝钉,尤其是不应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