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仁要出手的军火,得来并不容易。几乎清一色的都是美国进口。
中国的军火工业之薄弱,从大清朝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在整个抗战时期,国内生产的军火,主要是汉阳式和中正式步枪。据统计,总数约为五十五万支,轻重机枪六万挺,各式子弹十一亿发。虽然也生产少量的重武器,但数量极少。这样的军火生产量,显然是不够使用的。
抗战前,国内的军火主要从德国进口。一九三八年,日本政府就此向德国政府提出抗议,德国向中国的军火出口即告停止。此后,民国政府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即开始从苏联进口军火。
一九四一年三月,美国出台“租借法案”。同年五月,将中国列入援助对象国。从这一年起,开始大量向中国出口军火。
这个军火出口的代价十分巨大。抗战时期,国内与国外的运输通道,几乎全部被日军占领或封锁。唯一的通道,是经缅甸,越过著名的“驼峰航线”,从空中运进国内。
有人计算过,美国政府每运进中国战场一升汽油,就要消耗掉六升汽油,可见这个代价,大到什么程度。至于在运输途中损耗的武器弹药,也是无法计算的。
但是,现在凡事都怕说一个“但是”,但是,又不得不说。这个消耗了六升汽油才运进国内的的一升汽油中,却有近一半出现在黑市交易中,这是最让美国政府恼火的事。道理很简单,因为当时正在战争期间,出现在黑市上的,除了这个汽油之外,再有,就是军火武器了。数量同样十分巨大。
战争残酷,是以无数生命为代价。其中的消耗,还有无法计算的成千上万吨的武器弹药。
当时的国军,每打一仗,无论是哪个级别的,战后都要向上级报损。也就是在这一场战斗中损耗了多少武器弹药,上级核实后予以补充。
出问题,就出在这里。
譬如一个师,在一次战斗中损失了一千支枪。这个师向上级报损时,却要多报一些,譬如,他可能会报损一千两百支。这有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