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都是被世家所垄断,事实上,通过科举考中进士的大部分士子依然是名门望族子弟,就算是第一次幽州科举,位列一甲的毛玠、崔琰、还有梁习,都是望族子弟,只不过是偏房庶子而已。科举只不过略略为寒门子弟开启了一条门缝,可就是这条开启的门缝也遭遇了朝中老臣的强烈反对。
临近中午时分。学院早课已经结束,十几名生徒正坐在一起聊天,这次秋试,学院内近三成的生徒都要参加,这十几名生徒也是其中的参加者,这十几人有的是官员子弟,有的是从各郡来的望族子弟,也就是小名门,但在本乡本县也算是大族。
“听说有一万多人参加秋试,但只录取一百人,一百个人才取一人,我们这些人有希望吗?”一名长得高胖的生徒抱怨道。
另一名来自上党郡的生徒也叹息道:“当初为了进,我们家主费劲心机找了太守的关系,才得到两个名额,原以为进了书院就能稳做官。可最后还是和那些拿锄头的乡巴佬一样参加考试,那我读这个书院又有什么意义?”
“其实我大汉的书院也是可以推荐做官的,像荀彧、郭嘉等几个相国,可现在可好,一刀切,全部去参加科举。读这个学院真的没有什么意思。”
“话不能这么说,那些拿锄头的乡巴佬能像你一样听大儒讲课吗?他们对经义的理解可能正确吗?就算他们寒窗十年,没有门路,没有关系,最后还不是一样落榜?”
“五十步笑百步罢了!”来自上党郡的生徒嗤笑一声道:“一共就一百个名额,你以为我们书院能得几个,现在董家和伏家、杨家还有那从长安来的大族子弟生徒就有两千人之多,他们分还不够呢!我们算什么,和那些寒门子弟又有什么区别,这次主考是伏完,有他最后审卷,我估计被录取人中一半都是这些大族子弟。”
“不可能吧,不是还有蔡公和荀公吗?他们可是咱们书院的山长啊!”一个生徒说道,“哼,你到现在还不知道吗?如今燕王被他们压制住了,那蔡公和荀公能做什么主?”
“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