绸,就能从急需黄金和丝绸的敌国换取国内需要的商品,不但可以削弱敌国,还可以保证国内市场的供应,同时,禁止铁兵器的贸易,还可以使西洋各国的军队难以与大明抗衡。文章虽多,但所阐述的都差不多,并没有可贵之初,杨峥看了一遍后,重新回到了宣宗那篇文章上,如说先前是激动皇帝的支持,那么这会儿冷静下来就开始思索皇帝的用意了,敢如此明目张胆的用皇家姓名规矩写了这篇文章,非但明目张胆的提出“重农亦重商“还以皇帝之尊提出来,放在这么明显的位置,其用意的确值得斟酌了,与皇帝做了六年的群臣,六年的朋友,杨峥当然知道当今的皇帝虽只是一个刚刚过了三十的中年人,但绝度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从小在翰林学士的指导下学习儒家学术。虽然他也有他父亲的那种学习经籍和文学的天资,但作为一个青年,他绝度是一个杰出的武士,其雄才绝不输给明朝任何的一个皇帝,这么做绝对有他的用意,他不会无端地用这个名字写上这么一篇与百官观点不同的文章,若说是炫耀他的文笔,见解,那就太小看了皇帝了,如今天下谁不知当今皇帝非但有南唐李煜的诗才,丹青书法不亚于宋徽宗,便是治国与自己祖父也不相上下,这样的一个浑身都展露才学的人,根本没必要这么做,若真如此,明宣宗断然不会在前世的历史上有如此高的评价。
所以这一切的背后一定有巨大的深意,杨峥细细揣摩,他甚至觉得皇帝这篇锵锵有力的文章如其说是展露了自己的霸气,不如说是做个样子试试水,看一看各方面的态度好做下一步的的打算,这是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同时也是以皇帝之姿,引起各方犹豫不定,这种手段皇帝这两年没少用,在实政时既懂得怎样授权,也知道如何行使领导权。他在作出一项决定前常常采纳三杨的意见,而且倾向于接受或支持大学士和大臣们的建议。可是,他在强化行政制度和皇帝权威方面,表现了强有力的领导才能。当出现危机时,皇帝的行动是果断和负责的,如在朱高煦的起事和需要作出让步的时候从来不犹豫,这种高明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