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墀石刘丈草堂》等。刘墀石就是宗臣《报友人书》中的许多好友是当年的同年进士,交往也很多。此外,还有黄淮、杨士奇、杨溥等人,《贻安堂集》以及《苏松新志》里都有提及。归乡后的一年,他还为苏松以及周边州县写了不少文章,如《重修范文正公祠堂记》、《重修烟雨楼记》、《重修泰兴县儒学记》等等,算是做到了安于乐道。
三是关心民事,”间或婆娑里社从三老问年穰匮”。尽管曾经贵为尚书,但归乡后他很快融入民间,除了关注年岁丰歉之外,对地方的风俗教化也很重视。目睹当时兴化弃礼相凌、纵情自侈的奢靡现象,他亲订《乡约事宜》,从婚嫁、丧礼、序齿、称呼、寿诞、相见、分资、柬帖等方面,订立了一些让乡人遵守的条款,希望能够”回风俗之一端”。此外,苏松县志里还有他赠送《杜氏通典》、《十三经注疏》、《性理》等书籍给县学的记载。”由尚书为执政,金老不愧乎科名;以尚书而养亲,王漙见容于当世。古称盛事,今乃兼之”,这是《归田敕》里对他致仕的评价。他的不少门人,对他这种优游林泉、巢云终老、”不复知人间事”的生活态度很欣赏,认为他”可谓功名成全,孤标寡耦矣”。这三件事是他生平最为自傲的事情,自问无愧于朝廷,无愧与百姓,没犯什么过错,可锦衣卫来抓人,这个信息量太大,饶是在官场浮浮沉沉大半辈子的金老爷子冷不丁的听到了这个消息,也面色大变,由不得他不这么想,洪武年,永乐年锦衣卫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胡惟庸、蓝玉、解缙那一个不是与锦衣卫挂上了够,金老爷子本以为自己这一辈子都不会与锦衣卫有什么关联,可不曾想人都要没入黄土了,竟引来了锦衣卫。
因为太过惊骇,金老爷子开始思索自己在朝中得罪了那些人,引起了某种报复,或者是自己做了什么不能容忍皇帝的事情,才引起了这无望的祸端,可思来想去,自己这大半辈子虽不算碌碌无为,但也着实没做过什么大事,平日里与朝臣也是和睦相处,红脸的机会少之又少,更别说是顶撞皇帝,思索了大半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