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许向上级派来的检查人员馈送财物等。这还不算,他还弄了一个什么考成法,考核苏州大小官员?把官员的考核评语直接变成了具体项目的考察,而且非常细化。据说,那表格还是他亲自设计的呢?”站在赵老爷身边的富户这时也忍不住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说了出来。
“哼,这些当官的就知道沽名钓誉,我本以为此人与众不同,没想到还是不能免俗?”金公子一脸的不屑的说。
“不,不,此人的确与众不同?”另一个大户上前一步道:“与以前的官员考核不同,姓杨的考成法是要求江南的各级官吏,每个季度都要交一个考核表,分四大项:操守、才识、兴利、除害。每一项又有若干小项。其项中除要“总约数语”记明“一尘不染”或“贪取无厌”之类外,还要逐项具体填写取用或接受“纸赎”、“称头常例”、“贿赂”、“里甲常例”、“粮长常例”、“粮里供应”、“盐引常例”等正当的“俸米柴马”以外的不正当收入。在“除害”大项下,有若干小项是反映道府州县各官身边吏书、门皂等人是否有贪污行为的内容,比起往日的官员表面文章要强多了!单看这手段,可不是吃素的?“
金公子如今虽不做官了,但毕竟是在官场上混过的,而且做的官职还不低,与官场的考核规则还是知道的一些,要说这官员考评从唐代开始完善的,唐代以“四善二十七最”作为对官吏的考核标准。所谓“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始勤匪懈”,这是各级官吏的道德规范。“二十七最”则规定了考核百官职守的具体标准。各个部门的长官依据这一考核标准,每年评定属官的行状,分别列为九等,并给予一定的奖惩,宋取唐后与制度上多有延续,沿用唐的“四善”和“二十七最”,但在机构设置和权力分配上都有所变化。较能体现宋朝官吏考课制度特点的,一为考课法,二为磨勘法。由于宋代的官吏考核制度基本上论资排辈晋升,导致官员大多因循守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满足于到期升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