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府、县、卫、所、台宪诸司官验数月支。”作为俸禄制度的补充,明初沿用历代做法,“听武臣垦荒为业,文吏悉授职田”。
洪武十三年,重定内外文武官岁给禄米、禄钞之制,“制赐百官公田,以其租入充俸之数。公、侯、省、府、台、部、都司内外卫官七百六十人,凡田四千六百八十八顷九十三亩,岁人米二十六万七千七百八十石”。通判正六品的官儿,分掌粮运、水利、屯田、牧马、江海防务等事,俸禄是该是月俸十石,一年不过一百七十八石,算起来也不过,27。49两银子和360贯钞。360贯宝钞几乎一钱不值,12石大米大约是12两白银,一年大约收入40两白银,除去令堂府上的吃喝住行,一年只怕也没什么剩下的银子吧?“
为首那书生面上已显得不好看,大明的俸禄之低恒古未有,很多低级官员靠官俸很难维持生活,而高级官员则根本不可能靠官俸维持其豪华生活。所以地方官的实际收入大多来自地方税收的截流(俗称“火耗”),而京官的很多收入来自地方官馈赠。他爹爹苏州通判,不过是六品的官儿,年俸一百七十八石,不过一万多斤大米,府上每人一年,足以吃掉一百八十公斤米,这些米也只够七十个人吃一年。
这还得省着点吃,问题是他家府上算是丫鬟,仆人,可不止七十个人,算上通判手底下干活的人,这些不能白干活啊?也就都要靠他的工资来撑着,一万斤大米看着很多,实则少得可怜,若死守着那点俸禄,不要说吃饱饭,就是不饿死已谢天谢地了,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爹爹也开始收了些孝敬,起初胆子小,收得少,可后来看大家都一个样,胆子也大了些,收得也就越多了,这事儿只要是官场中人,没有不知道的,大家屁股地下都不干净,你知我知也就算了,可要有人算起来,不要说他爹爹不符合,就是那些有清官之誉的朝廷大员,有一个算一个?因此,提起俸禄,这书生毕竟是底气不足,盯着那人不敢再言语。
那人似乎没看见一般,冷哼了声砖头对那店小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