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一些有正义,有远见的言官没少弹劾,上奏,一来二去,双方的矛盾也越来越大,藩王看言官是没事找事的疯狗,而言官看藩王就一条条附在大明身上的寄生虫,吸血不吐骨头的那种,双方你看不上我,我看不上你,没少掐架。
多半言官仗着人多势众,某些时候碰上了朝中哪位大人物对藩王有了收拾之心,他们的胜算极大,如永乐时,那些王爷就被他们骂得够呛,许多不是被贬就被削了官爵,沦为穷苦百姓了,再有就被囚禁了,可以说在永乐年,言官在弹劾藩王这件事上,还是有些成果的,但随着永乐帝的去世,仁宗父子仁慈,天下承平已久,藩王的苦日子也算是熬到了头,日子越过越好,往日被压制的的话语权也敢自辩几句,一来二去胆子也大了不少……。
言官们骂人是一流,打架却是末流,一看藩王们穿成这般模样,又气势汹汹,顿时有些慌了神,一个个不住的叫喊?“怎么办,怎么办?”
眼看局面有些乱,忽听得一人大声喝道:“不要慌,身为言官要冷静,要有气定神闲,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声音不大,但众人惊慌之余,需要一个人来镇住场面,而这个声音来得恰到好处,所以这声音一落,场面立即就安静了下来,人人心生愧疚,身为言官要摸不是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而明朝更甚,一是”必国而忘家,忠而忘身”;二是必须正派刚直,介直敢言;三是学识突出,既通晓朝廷各fang政务,又能博涉古今。除此之外,还须具备一定的仕途经历,历练稳重;甚至对年龄、出身以及文章、词辩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具体的要求,所以说,言官可不是谁都能当的,刚才众人的表现无疑是给言官脸上抹黑了,好在这个声音来得及时,让他们畏惧的心思迅速得以调整过来,如此一来,不免对发声喝止的那人心生感激,纷纷侧目望去,见那官儿面容消瘦,一身绯红的官袍穿在他身上,显得有些空荡荡的,但那一双眼睛却闪射着一股一往无前的傲气,那两道浓浓的眉头,此时正紧锁,随着那两只漆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