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内阁已因行政程序而得到加强:定期上朝觐见皇帝以讨论较为迫切的政府事务。遵循父王的先例,皇帝要他们直接向他呈递密封的奏议以确定适当的行动。此外,皇帝采用了一种称之为条旨或票拟的正规的办事程序,程序规定大学士们审议官员呈递的奏议,并提出适当答复贴在每道草拟的诏令上以供御批。皇帝一般采纳他们的建议,并将诏令分送给主管的部去贯彻;他并不再召他的顾问们进行复议,除非主要内容出现了争议。这样,内阁就成了皇帝和六部之间的桥梁,与以往相比,更成了决策的力量。它的领导人这时可以不与主管的部商议就提出建议,每当皇帝感到应该默认他们的决定时,这些决定就自动生效。
虽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办事更加迅速和有效率,但也促进了宦官势力的崛起。自明朝建立以来,他们作为皇帝的个人代表,一直在执行紧要的任务。洪武帝在位时,负责皇帝文书的司礼监太监不准与外廷的官署接触,以防止宦官参与政事。建文帝和皇祖爷也意识到可能出现的弊病,都遵循这一做法,严密地监视着宦官的活动。
身为朱家子孙,他自然也持同样态度,但他一改以往的方式,而是在宫内为宦官提供正规的书本教育。宣德元年,后来宣德三年,皇帝指定翰林学士在内书堂教宦官,以使他们能够处理文件和正式与朝廷官员联系。虽然对宦官的正规教育从没有像某些非官方史料断言的那样真正被禁止过,但这种做法仍是一反常规。主要的原因是皇帝需要信得过的奴仆去处理他私人的文件。其他的集团都不能提供这样的忠诚和机密性。每当皇帝并不简单地采纳大学士们提出的决定,他们关键性的作用就突出起来;这时司礼监的宦官被指望代表皇帝采取适当的行动,这么做并非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长远考虑,他壮年得子,宠爱自是一回事,但另一方面,由于子嗣来得晚,在年龄上不免失去了优势,虽说他年纪上还年轻,但谁也保不准日后发生什么事情,因此为了防范于未然,他不得不做出准备,文官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