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轻轻就做了高官的杨大人十分的好奇,少不了一阵观看。
“进来吧!”大殿里,传来朱瞻基淡淡的语气。
谢皇上……?“杨峥行了跪拜之礼,看了看站着黑压压的人群,一时不知该往哪儿站。
这时走上来一个太监,轻轻的道:“杨大人是吏部侍郎,站着左侧第三排,第三位便是?“
杨峥侧目一看,竟是郑和小心提醒,登时心生感激,忙忙一整衣冠,迈步进殿走到自己 位置上。
见人都到齐了,朱瞻基扫视了一下群臣道:“人都到齐了,那咱们继续吧?”
原来在杨峥到来之前,徐朗亲手炮制的那篇开海禁的奏折已经从内阁的手中传到了朱瞻基的手中,虽说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但既然答应演一场好戏,那就要把戏份演足了,所以就在刚才那会儿功夫,他已经让王振当众将奏折念了一遍。
朱瞻基的本意是看看百官的反应,虽说大明如今是停止了下西洋,海防松弛,但永乐年间的壮举,离去不远,还历历在目,这奏折多少能得到少许官员的拥护,哪知道结果却出乎意料之外,整个朝堂,随着奏折念完,立即炸开了锅,那些平日里看着斯斯文文的群臣,此时此刻仿佛发疯了一般,纷纷言语下西洋的祸国殃民之举。
弄得朱瞻基也有些怀疑,自己答应杨峥开海禁,下西洋是不是有些草率了。
好在细心的他发现,愤怒的百官之中,还是有些官员没附和,如内阁就一言不发,就是户部也闭口不言,有了这个定心丸,才让朱瞻基一直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此时看一手策划这件事的主谋出现在门外,顿时松了一口气,想着自己怀里还篡着人家的二十万两银子,顿时心生愧疚,再想到自己凄惨的生日,对下西洋又多了几分期盼,重新回到了这件事的讨论上。
皇帝的话儿刚落,群臣就开始涌动了起来,先是窃窃私语,跟着三五成群的商议起来。整个金銮殿上,竟是一片热闹。
杨峥今日是从安南回来头一次上朝,与这庙堂之上,还有些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