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倒也简单,因为田赋和役并不是以白银的形式体现出来,其中三千一百万两白银都只是粮食和劳动力。这还不算其中的损耗,所以即便是收取的粮食,大部分的粮食并不是集中于户部进行再分配,而是就近原则分配。
东南是富裕之地,也是大明税收的保障,因此,绝大多数税收存留起来用来供应当地的军镇,剩下的部分协运邻近地区,或者起运到南京。小部分运到了京师。
相对不富裕的北方,处于损耗的顾虑,运输的不方面,大明同样做出了如此安排,大部分存留起来供给藩王宗室,剩下的部分提供北方军镇,一小部分运到京师。
盐课、工商税等收入也同样,大部分各地自己存留,一部分归其他五部管理,每年能到达户部约四十万两到八十万两之间,实在少的可怜。
经过如此的分配,再分配,堂堂的大明户部,竟不过是全国的十分一而已,不足四百万两,这么点银子,要应付的开支却不少,皇城中有大量衙署和生活服务设施,超过五十个,包括银库、仓库、原材料加工和制造工厂,这些部门大多数由宦官统领,少部分是文职官员管理。皇城中除了宦官外,还有大量工匠极其帮工,在十五世纪后期,就超过十余万万人,这些每年的银子就要不少,还更别说,皇宫中的嫔妃宫女,文武官员的俸禄,以及朝廷庆典、盛大的典礼等等耗资巨大的活动等等,都是大把大把的银子,若是一个经营不善的尚书,根本不足以应付,而即便是夏元吉那样的才干卓越之人,每年也只能勉强应付过去,从宣德元年始大明国力看似蒸蒸日上,但户部却没有半分多余的银子,这不免让人感到悲哀。
朱瞻基头一次见自己对群臣说自己的私事,没人反对,显得十分的高兴,与礼部讨论了一番细节,便对群臣道:“诸位爱卿既没有意见,此事就这么办吧!”说完就要宣布退朝。
眼看这事儿就要铁板钉钉了,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思索中的尚书郭大人才算是回过神来了,在人堆里看了一眼高高在上的朱瞻基,咬了咬牙走出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