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同意的是言官,他们以朱元璋当告诫官员的一番话儿作为突破口,“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起羽,新植之木不可摇起根。”明朝对于周边国家也以仁政为主,不轻启兵衅,把当时的朝鲜日本安南占城苏门答腊等十五国列为“不征国家”,对耗费较大的海外贸易也不鼓励提倡,特别是当海外贸易威胁到政治稳定的时,坚决不同意,并以昔下西洋,费钱谷数十万,军民死者亦万计。此一时弊政,牍即存,尚宜毁之,以拔其根,犹追究其有无耶,坚决反对下西洋。
有了言官开道,其他官员也多有附和,一时朝廷之上,反对下西洋的言论占了半边天,声势堪称好大。
之所以说一大半,那是因为朝廷之上还是有些眼光长远之人,如内阁杨士奇杨荣杨溥,其中尤以杨溥为甚,自从见识了逻辑学带来的好处,这位老大人越发觉得下西洋对大明所带来的好处,除此之外,其他六部官员也有不少,户部表现的最为热切,他们先以郑和六次下西洋所带来的好处,所经国家和地区包括了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剌锡兰山柯枝古里暹罗南巫里加异勒甘巴里阿拨巴丹等国,充分炫扬了大明国威,同时这些国家都派人赠送了礼物,琉球中山山南,婆罗,阿鲁,苏门答剌,满剌加,浡泥占城暹罗榜葛剌南浡利小葛兰等国遣使入贡,礼品也不少!应该继续下西洋,不仅如此,这位新上位的老尚书,显然是鼓足了劲儿,要改善一下大明的户部,列出了这些还不够,还将永乐年间重重好处都做出了一番比较,好让皇帝,以及百官感受一下,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好处。
他先以胡椒为例,“将原产地价格明前期钞银的比价和胡椒在中国的官方价格及其与输入苏木折赏折俸用途制成表格”,结果显示,“洪武年间,明廷对海外各国朝贡附进货物胡椒一项的给价,是原产地的二十倍,……永乐五年郑和第一下西洋后,每斤胡椒在中国的市价是原产地的十倍。……更有甚者,宣德五年,……每斤胡椒100贯的折合比价大量折俸,这获取的好处不言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