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惟省前非……。“
要说对于,一个一向十分孤傲自负的黎利而言,能下这样一份措辞深切自责的“罪己诏”,实属不得已之举。假如再联想到他即位之初的中兴之梦和踌躇满志,则更体会到他亲自御笔撰写此诏书时的痛苦而矛盾的复杂心境溢于言表,可谓危局使然之,实出于亡羊补牢之忧患。只可惜这次群臣却不如先前那么给面子了,仍揪着皇帝这次的罪责不放,更有言官更是指出,皇帝此举根本是消防宋徽宗的把戏,一时群臣更为愤怒,消息送入皇宫,据说皇帝当场就气得差点吐了血,情况才好转了些。
御书房的皇帐中,一脸病容的黎利身着一身龙袍,斜倚在软榻上,在连番的打几下,强夯如他也支撑不住了,彻底病倒了,这次已是无法下床,甚至连坐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但如此破败的局面,又让他不得不强撑着精神,听取太监的汇报。
当听群臣指责他此举有宋徽宗之嫌,黎利眉头挑了几下,忍住的愤怒几乎就要脱口而出,但硬生生的咬牙吞了回去。他虽不读史书,但并非不知史事,宣和七年十一月,金兵大举进犯,兵临城下,东京危急。值此关头,惊慌失措的徽宗这才听从了大臣们的建议:“宜先下罪己诏,更革各种弊政,使人心悦,天意回。”宋徽宗这才发布“罪己诏”,诏书中罗列了自己的罪过:“言路蔽塞,谄谀日闻,佞幸专权,贪官得志。”“赋税竭生民之财,戍役困军伍之力。多作无益,侈靡成风。”“灾异迭见而朕不寤,众庶怨怼而朕不知。追思己过,悔之何及!”宋徽宗为何要下这样一道“罪己诏”呢?一是出于无奈:朝廷危在旦夕,众臣一再“建议”,不能不为;二是积疾难返,无药可救。宋徽宗是个捡来的皇帝,又常以女人和诗为重,不听劝阻,自在享乐,一意孤行,致使大宋江山,面对兵临城下。但不管如何,宋徽宗还是下了“罪己诏”的,不过,总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难免有些羞羞搭搭。群臣这是指责他下罪己诏的诚意,此话儿虽有些难听,但不得不承认,的确如此。
局面如此之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