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需要当众死谏了。
人与人沟通还是可以私聊的。私下里,温和地说,或者先表扬,关注一下对方心态,预感一下接受能力,然后再巧妙地、分步骤地表达忠言,这样岂不更好?“忠言逆耳”的提法显然不符合上文的做法。“忠言逆耳”,似乎忠言就不能说得更让人接受点,不讲分寸了,一定是逆耳的。
这样,说忠言的,用心良苦,语重深长,人家可能就不买帐了。不是仅仅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的问题,可能就是抵触,抗争,甚至反唇相讥,恶语回应了。
真理是相对的,那么“忠言”也是有条件的。而且,是不是忠言,往往是说话方自己认定的,是一相情愿的。正因为说话方经常自己认为对对方有用,自认为是忠言,就不考虑对方的承受能力了,也不看场合,就说“为了你好”,更不管讲话口气了,这当然很成问题。更何况这“行”就一定需要忠言吗?有些行,做的人心中就知道怎么回事,就清楚困难所在,这里说什么言语都是多余的。有些“行”是习惯,有些“行”是性格,有些“行”则是受种种条件限制了的,所以,“忠言”并不是一直管用的。说多了,反而影响做事情绪,不仅逆耳,还影响做事人心情,影响做事效果。所以,忠言并不一定是必须的,也未必就管用;而没有分寸、不讲艺术的“逆耳忠言”更可能是于事无补,反添乱象的。
事实上,说“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人多半是教训别人的一方。听者这方认可这句话的,而且经常挂在嘴上的并不多。有些人受了这话的影响,有些人是骨子里就有这个文化的遗传基因,好为人师,整天没有什么事做似的,就是在琢磨给别人忠言善言。似乎就他自己最懂得人生,最懂得做事,也不管别人要不要,烦不烦,一味地提意见。这些人似乎没事尽找事,尽说些“逆耳”的话,而且,没完没了。从这点看来,病根就在于受古人这含糊的话潜移默化了。古人这话本身是朗朗上口,容易记忆,更容易传播,但是,越是这样的话,也因为简练而含糊,我们越是要实事求是,越是要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