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峥知道这只是个话头,下面必然还有话儿要说,所以没急着打断。
果然听得徐朗继续说道:“黎利并非陈氏之后,却有狼子野心,此番趁势遣使入明,争取得到我朝册封为”安南国王”,要求明朝承认黎利是安南实际掌权者,只可惜这点伎俩并不足以迷惑我大明皇帝,皇帝没答应,黎利不得已才找来了一个名叫陈皓的陈氏之后,此人原叫胡翁,是”丐者之子”,”假称陈氏之后”。
黎利拥立陈皓的原因,是由于黎利在起义时鉴于”人心思陈,故立之以从人望”,并且”欲籍辞以应明人”。黎利驱逐明军后,若想要登记为帝,杀陈皓必是第一步,此人大可利用!”
杨峥不得不佩服徐朗的眼光独到,前世所载的文字,的确如此,黎利驱逐明朝王通后,便先杀陈皓,然后登基称帝。关于陈皓的死因,一说是他深知国人不服,遁逃时被朝廷所获,便饮毒药而死;一说是他”潜驾海船而卒”;一说是潜逃时被黎利令人追杀;一说是黎利曾说”我以百战得天下,而皓居大位”,陈皓在惊惶下潜逃,最终被黎利追杀。
但这一步棋子却引起了朱瞻基的注意,却是要求黎利在国内访寻陈朝宗室子孙为王,经过数次使者往还后,黎顺天四年正月,黎利的使者向明廷陈述已”大集国人,遍求陈氏子孙,的无见存”,明廷便只得尊重黎利握有政权的事实,命他”权署安南国事”,又封为”安南国王”,规定黎利每隔三年向明朝贡一次,每次朝贡必铸金人两尊,称之为”代身金人”。
前世学者认为,两尊”代身金人”可能是为支棱之役中被杀的柳升与梁铭两位明将抵命。至于黎利的求封,前世学者作出如下的解释:”因为我国与中国相较,大小悬殊,且孤身只影独处南方,全无羽翼屏障,这样一味敌对抗拒,不肯低下一点,则永无宁日。虽表面上屈居中国之下,但其实内里仍然保持自主,中国人并不干涉我国内政。这也是一种机智巧妙的外交,可使国家获得安定。”这不过是一层好听外衣而已,真正的目的很简单,获取明朝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