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比你的承宣布政使司大多了!”
心头虽这么想,脑子里却是飞快的运转,皇帝不想自己做承宣布政使司,是怕自己权力太大,难以驾驭,而自己的原则是,想要做大事,就必须要绝对的权力,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所以这个权力必须抓在手中。
一番计较,朗声道:“回禀陛下,臣有话要说……?”
朱瞻基道:“杨爱卿请说!”
杨峥道:“常言非常之事,须得非常手段,微臣此去安南有平定安南的众人,所以微臣想问陛下要三样权力!“
朱瞻基点了点头道:“杨爱卿请说!“
杨峥朗声道:“第一,安南一切官员的任命权!“
众人看了一眼朱瞻基,只听得朱瞻基道:“安南乃大明一等一的大事,杨爱卿由此要求并不过分!准奏!”
杨峥继续道:“皇上须绝对的信任!”
朱瞻基道:“此话怎讲?”
杨峥也不客气,扫了一眼对面的都察院的官儿,道:“身在异国他乡,有时候做事情,不免有些不让人理解,可皇帝看不到,只能听到言官的片面之词,那时我等远在庙堂之外,申辩不得,皇帝若不信任我,微臣不好办啊,让将士们流血又流泪的事情,微臣可不干!”
一句让将士们流血有流泪登时让薛禄等人眼前一亮,他们身为武将,对杨峥顿生好感,身为武将,对这句话可是大有体会,自五代十国,兵祸连绵,当皇帝是个高危职业。藩镇节度使在外拥有重兵,一些宿将在中央典领禁军,对于手掌兵权的这些人来讲,过把皇帝瘾是潮流所向。赵匡胤自己就是以殿前都检使这一武将的身份发动兵变,取代后周的,他当然越发明白兵权的重要性。
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想方设法削夺兵权,并为大宋王朝立下了“重文轻武”的家法。
建隆三年,赵匡胤在太庙寝殿的夹室里立了一块誓碑,其中有一条誓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疏言事者。”《宋史纪事本末》记载,赵匡胤对赵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