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连锁反应,纷纷丢了武器,只听得哐啷声一片,各道城门被打了开来。
朱瞻基道:“皇叔你与朕一同进城吧”
朱高煦脸色发白,退了两步,险些摔倒在地上,总算是他还算坚强,咬牙点了点头道:“应当的,应当的”
说完快步上前,率先向城门走去,城门上的将士人人都看着朱高煦,朱高煦没想到谋划的了多年的结果,竟是这样,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自己既败了那就得承受失败的滋味,咬牙走了进去。
朱瞻基看着朱高煦模样,眼里闪过一丝冷笑,随即对杨士奇、杨荣、夏元吉、张辅、薛禄等人道:“诸位爱卿随朕进城”
众人齐声高呼:“是”
自此这场藩王叛乱的闹剧就此落幕,自此到死都没有能力兴风作浪过,大明在未来数十年的时间里在没有藩王叛乱,直到正德年间,宁王叛乱才算是真正意义的大叛乱,这自然是后话。
话说两头,朱瞻基在乐安州打得热火朝天,杨峥在京城倒是一片清闲,他虽有大权,但对京城的军务并不清楚,所以干脆放权给了两位王爷,内阁则交给了黄淮,黄福,只是非要商议的大事,才去一趟签押房里与诸位留守的大臣商议,而商议的时候,他也只是凝听,很少插话,在凝听的过程中,他会反复比较双方的说辞,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前世的文字记载,加以点拨,一件大事便很快获得诸位大臣的同意,如宣宗朱瞻基以史籍所记前代外戚及臣下善恶足为鉴戒之事,摘录编辑成书,在四月十五日辑成,并亲自作序,颁赐外戚及群臣。朱瞻基告谕道:吾惟治天下之道,必自亲亲始;至文武诸臣,亦欲同归于善。前事之不忘,后世之师。所以于暇日采辑其善恶吉凶之迹,汇为此书,以示法戒。其择善而从,以保福禄。“群臣为了两本书的名字,争论不已,最后还是杨峥定下外戚事鉴、历代臣鉴,群臣才勉强通过,在让内阁发了下去。
又比如巡按御史张政奏陈:百姓先有逃徒,荒废田土,逋负税粮。近奉诏赦宥,令其复业。所有积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