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得他在后来能够逐渐参与到政事中来。
王振掌权时,乐于接纳富有治国经验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的意见,每次奉命到文渊阁咨询政事时,三杨跟他讲话,他都是恭敬地站着接受。曾经问三杨他家乡中是否有可以来京师任职的才干之士时,三杨推荐博学多才的薛瑄,王振则将他“召为大理少卿”。对三杨百年之后的接班人问题也多有考虑,且征求他们意见,对他们推荐的陈循、高谷、苗衷等人也是“欣然用之”。此外,王振对有才识的官员亦多有敬重,吏部尚书魏骥声望显著,王振尊敬地称他为“先生”,两人会见的时候,魏骥只送王振“帕一方”,他也不计较。当时在江南地区担任巡抚的周忱勤政爱民,王振对他也极为赏识。可见王振,未必就那么十恶不赦,至于说在于军情紧急下,他还要叫皇帝从大同驾幸他的家乡蔚州,在家乡人面前炫耀。快到蔚州时,他又忽然想起部队和马匹会踏坏家乡的庄稼,改道北上去了宣府。从而导致明军仓促应战,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埜,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战死,明英宗盘而坐,不久被俘,大明从盛转衰?而王振也留下了千古骂名。
但这个骂名明英宗并不承认,据《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中有一则故事:英宗刚复辟,便为王振招魂以葬。第二年,广西参政罗绮,因听说英宗还在宠太监,用上好的香木为王振行衣棺葬,便取笑不尊,于是被英宗下狱禁锢。又过了一年,智化寺的住持然胜又请皇帝为王振赠谥,也就是要说法,这个活儿交给了礼部,想必也是办了。天顺六年,然胜说,原有的赐经赐谕,也就是皇上给的礼物和题词都丢了,想再要一份,以告慰王振在天之灵,英宗二话没说,又答应了。作者说:“盖振之罪,上通于天,而英宗之宠眷生死不替。”连作者明代人都无法理解,只能用“异哉”二字来感叹了。
这件事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