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峥听得大干头疼,心道:“天天听这些大臣门争吵,这滋味可不好受,也难怪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多半不早朝,不廷推,谁愿意一大清早的起来,就听一帮大老头吵架,还劝说不得,这不是给自己添堵么。
杨峥瞥了一眼朱瞻基,见他脸上没有半分的不悦神色,相反凝听得极为仔细,甚至有几个官员不顾仪态的骂人的话儿,他都没放过,偶尔嘴唇轻轻一勾,露出一抹谁也看不懂的笑容。
杨峥点了点头道:“怪不得人家是千古明君啊,单是这份能凝听的风度就足以让人敬佩啊?“
如此这般争吵,也不是过了多长时间,还是蹇义率先站了出去,恭恭敬敬道:“禀皇上,依微臣愚见,江南的整治事关我大明的赋税,京城安稳,如今的江南沉娿难治,少有不慎只怕酿成江南局面的不稳定,所以微臣以为,眼下的江南派遣的官员需要大手腕,大魄力,一方面整治江南吏治,另一方面还需对江南经济多有了解的官员,如此双管齐下,才可将江南稳定下来?“
杨峥正站着不耐烦,忽听得说话之人声音洪亮无比,不免来了精神,一看见一个满头白发的官员正慷慨陈词,不免来了精神。
朱瞻基微微点了点头道:“依蹇爱卿看,这江南的官员派谁去合适呢?“这话儿虽是在问蹇义,却是对众人所说,因为刚才的廷推半响没结果。
众人面色有些难看,无人应答。
却听得蹇义道:“依微臣看,礼部仪制司四品郎中,况钟勤谨廉洁,博识干练,又任劳任怨,做这江南知府是极合适的?“
蹇义说完扫视了一下身后的众人,蹇义本就是永乐重臣,在当年的太子之争时,拥护仁宗皇帝有大功,仁宗登基后念蹇义辅佐监国时的旧劳,对他尤为倚重。他首先进封蹇义为少保,赐给冠服、象笏、玉带,并享受二职俸禄。蹇义又历升为少师,受银章一枚,上刻“绳愆纠缪”。其后,又赐给他玺书说:“先前朕监国时,卿以先朝旧臣,每天在左右侍候。两京刚建,政务正繁,卿劳心焦思,不顾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