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有了这个心思,耳听杨荣一脸悲切的呼喊,顿时明白了过来,几个官员低声骂了声:“又让这老狐狸抢先了?“
杨荣在宫中素以观察颜色威名远播,他曾说过“吾见人臣以伉直受祸者,每深惜之。事人主自有体,进谏贵有方。譬若侍上读《千文》,上云‘天地玄红’,未可遽言也,安知不以尝我?安知上主意所自云何?安知‘玄黄’不可为‘玄红’?遽言之,无益。俟其至再至三,或有所询问,则应之曰:臣幼读《千文》,见书本是‘天地玄黄’,未知是否?“被官场人称颂,后来追随朱棣左右多有贡献,这老狐狸的名号,则是在永乐二十二,朱棣在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随从宦官马云等人不知所措,与杨荣、金幼孜密商如何处置。杨荣指挥若定,与金幼孜商议,认为离北京尚远,为防止军心涣散,应秘不发丧。他们用锡铸椑将朱棣尸体收殓起来放在车中,每到一地进膳和平时一样,明军浑然不觉。杨荣和海寿先回京师,向太子报告情况,决定处理方法,使得太子顺利登基,汉王得知情况后,大骂杨荣为老狐狸,自此老狐狸就被传开了。
众人此时已经看出,太子能顺利返回京城出现在这里,杨荣这老狐狸没少从中搞鬼,此时这般模样,只怕是一早就算计好的。
心头暗恨杨荣占尽了功劳,但也不得不佩服他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的本事。
朱瞻基似没有准备,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做,好在一旁的礼部尚书吕震在旁,难得表现立功的机会,自不会错过,忙躬身上前,一一说来。吕震虽一把年纪,但记忆力极好,永乐时每次奏事,别的尚书都手拿副本,又与左右侍郎轮番上奏。吕震身兼三部之任,奏章更多,但他都是自己口授奏章,不用侍郎参予。情状复杂,千头万绪,他都背诵如流,不曾有误。他曾扈从朱棣北狩,朱棣见有石碑立在沙碛中,率群臣去读碑文。过了一年,朱棣与文臣谈及该石碑,诏令礼部派官去录回碑文。吕震说不用派,请备好笔纸在皇上面前写出来。朱棣暗中派人去拓回碑文校对,竟无一字脱误,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