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之际,琴声忽的一停,跟着屏风移动,一个极为哀怨感伤的声音低低应承道:“
华山畿,
华山畿,
君既为我死,
独活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
棺木为侬开。
屏风里的歌声仿佛带着奇异的魔力,那种淡淡的感伤,哀怨的情绪似挥之不去,让人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宁静的书房里,大小姐早已泪流满面,杨峥重重的吐了口胸中的感伤之气,自言自语的道:“明明只有四句,为何反复吟唱之下,会有如此的感伤呢?”
他的声音不大,但歌声过后,三人被歌声所感染,是的书房变得无比的宁静。
此时屏风传出一声悠长的叹息,道:“公子难道不知《华山畿》这首民歌么?”
“华山论剑到是知道,华山畿还真不知道?”杨峥心道。
“世间还有这样的歌声么?”
大小姐本被歌声悲伤气氛所感染,正泪流满面哭得伤心,听了这话儿,也不知怎么的扑哧一声,坡地微笑,白了他一眼,道:“你这人,看你平日这也知晓,那也知道,想不到竟连这首南朝时流行在长江下游的汉族民歌也不知道,也不怕人笑话?”
杨峥心道:“一首民歌而已,不知道也没什么了不起,怎么大小姐的眼神,仿佛我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一眼,好生让人费解的很?”
大小姐看了他一眼,也不知想到了什么,声音柔柔的道:“这首民歌虽不过五句,但其中包含的轻易,却绝不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差多少?”
“不是吧,一首民歌而已,能和中国四大爱情故事相比美,难怪大小姐刚才的眼神如此的无良。”
大小姐幽幽的一叹,声音带着丝丝的忧伤,仿佛要叙述一个无比遥远的凄美故事一样。杨峥尚未来得及回味大小姐的这声叹息中所包含的含义,却听得大小姐轻声道:”南朝宋少帝年间(公元四二三—四二四年),南徐有个士子,佚其姓字,幼时失怙,家境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