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名家留下墨宝,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蜀素帖》经宋代湖州(浙江吴兴)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後,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八月,米芾立林希邀请,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请米芾书写,米芾才胆过人,当仁不让,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卷中数诗均是当时记游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戉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记”。
《蜀素帖》书于乌丝栏内,但气势丝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纵,用笔俊迈,笔势飞动,提按转折挑,曲尽变化。《拟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米芾用笔喜”八面出锋”,变化莫测。此帖用笔多变,正侧藏露,长短粗细,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他“刷字”的独特风格。因蜀素粗糙,书时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
杨峥没想到在这里能看到这等世间难觅的传世法贴,他震惊之余,竟忘记了朱瞻基的所在,目光死死的盯着书帖细细观摩了起来,手指甚至在右侧的大腿上暗暗临摹了起来,也不知过了多久,只听得一声轻轻咳嗽,他才恍然醒悟,自己这是在太子的御书房。
朱瞻基一声咳嗽后,并没有放下手中的朱笔,目光仍旧盯着画卷,沉吟了一番后,眉头微微一挑,手中的湖笔迅速落下,笔端在偌大的宣纸上好生勾勒了一阵,初始还有些犹豫,到最后竟是如决堤的洪水一般,一泻千里。
杨峥看得暗暗惊讶,心道:“看这笔法,果然不简单,难怪前世对他丹青书法多有推崇,看这笔法,力道,怕是有了数十年的苦练。“
朱瞻基旁若无人的勾勒了一阵,到最后额头上,鼻尖上都溢出了米粒般的汗珠,如此这般,直到那白皙的面色渐渐升起了一抹晕红,他才重重吐了口气,放下了手中的湖笔,端详了一下画卷,从一旁的太监手中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