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仰仗这些税收,以致嘉靖之时广东市舶司一度被罢,当时的巡抚就急忙忙上疏力陈开市的好处,请求重开,否则就会“军国无所资,且失远人心”,可见当时海外贸易对政府财政之重要了。当地平民百姓,同样从中得到了好处,发家致富了,自永乐改元,谴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奈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可以说整个大明都在享受着郑和下西洋所带来的好处,而这份利益里唯独少了文官集团。
从西洋各国猎取珍珠、玛瑙、香料、奇禽异兽等宝物先后被运回大明,这无疑是一块巨大的肥肉,明朝上下对这块肥肉可谓是垂涎欲滴。但从永乐三年第一次下西洋进行海外贸易所产生的巨大超额利润,完全垄断在朝廷,以及那些皇亲国戚的手中,而那些文人,将士,地方府衙,商贾,心里如火烧爪挠一般,看的眼热,却是可望而不可及,因为凭借他们的实力,根本不可能从其中获取半分的好处。
若说这些倒也罢了,偏生大明下西洋从船只的营造,各种技术的摸索,以及下西洋所需要的各种商品,物品的采办都有大内负责,也就是从买到建,再到出航,回归,这一切的一切都有太监在负责,文官集团根本插不上手,更别说从中谋取好处了。
文官没好处,却有巨大的义务,每次下西洋各方地方都需要配合,返航尾随宝船前来朝贡的各国使者,君王都需要文官安排馆驿、调拨徭役,只干活不给工钱,久而久之文官对下西洋没有半分的好感。
更何况自大唐太监干政后,祸国殃民后,将好好一个大唐弄得灰飞烟灭,太监在文官眼里,从来都是祸根,是绝对不能掌握半分权利,如今倒好,这些太监不但下西洋,还代表大明与各国展开外交,甚至有些太监的权利比他们还大,这让他自幼饱读诗书,以天下之忧而忧的文官集团如何放下心来。
没有好处也就算了,还要被一个太监呼来喝去,士可忍孰不可忍也,长此以往,文官从心里就抵触下西洋。
但朱棣生前对太监极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