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书,胸中所学不亚于任何人,听朱瞻基询问,略一沉吟道:“此曲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算得上是一首难得好词,只是——?”
朱瞻基看了一眼杨士奇,道:“只是什么?”
杨士奇道:“只是堂堂大明七尺男儿,只懂伤春悲秋,不免坠了志气?”
朱瞻基内心深处极为欢喜这首诗词,但他身为当今太子,自是知道杨士奇的才学,听他如此说来又细细品读了几句,点了点头道:“的确多了几分缠绵之意!颇有后主之风啊?“
杨士奇松了一口气,道:“殿下明鉴!“
朱瞻基缓缓转过身来,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不悲不喜的神色,显得有些老成,微微走到前方的竹椅上落了座,一旁的陈芜急忙双手捧上了一杯茶汤,朱瞻基单手接过,抿了一口,道:“依你看,此番他来南京,孤是让他从文,还是从武?“声音古井不波,却透着威严。
杨士奇不敢怠慢,微微一抱拳道:“从武?“
朱瞻基天资聪颖,自小被祖父所欢喜,朱棣靖难之役胜利以后,就亲自挑选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下达指示,除文臣教导外,朱棣也会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所以朱瞻基文采武略俱佳,雅擅丹青,父王登基后,常在春秋时节,与诸儒臣四处游玩,于良辰美景中赋诗作画,笔法细腻,颇见功底,多有佳作传出,骨子里还是有几分文人气息,刚才杨士奇的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极尽婉转伤感之韵味,短短一句胜过千言万语,尤其是将一个人内心深处种种不可言说的复杂滋味都融入其中,轻轻诵读了一声,立即叫人不禁心生感慨之意?他自负才学不差,却也写不出如此缠绵的词句来,不免对杨峥从文有了几分渴望?“听了杨士奇这句话,眉头不由得一挑,道:“为何?“
杨士奇似乎早有准备,不慌不忙的行了一礼,道:“此句一出,怕是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