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打书 > 历史军事 > 耕唐 > 第三章 久旱必有蝗

第三章 久旱必有蝗(3 / 6)

求也极低,正因为这些优点,它成为初唐时期播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这在农业史上都有记载,作为农业专业出生的胡戈自然心中有数。

但这种农作物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产量太低,哪怕是农业技术相当成熟的现代,粟的产量也没有较大的突破。正因为如此,这种农作物在北方大地上,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逐渐被小麦所代替。

“这边有多少是你们家的田啊?”胡戈向小兄妹俩问道。

“从这边一直数,到最前面那条垄,再到那边为止,中间八十亩都是我家的地,在最前面还有我家的2o亩桑田。”草儿连比划带介绍总算说清了大致的位置。

唔,加起来有百亩,看来武德年间分田时此村尚属宽乡。唐初实行的田制是均田制,每位年满十八岁的男丁按政策都可以从官府分到百亩之田,不过在人口的快增长和人为的土地兼并等原因左右下,属于国有的田地渐渐不够分了,那时宽乡变成了狭乡,很多人成年后才能分到三四十亩地,再到后来连这个数字都保持不了,这时,便是均田制这一抑制贫富分化之善政的末路。

眼前这8o亩种粟的农田应该属于口分田,这类田地由男丁成年时国家授予,男丁身死后再由国家收回重新分配,按规定口分田是不允许买卖的,但是唐朝鼓励人口从狭乡往宽乡迁移,所以有人要是在举家搬迁前卖掉口分田,官府也会默认。

而那种桑树的2o亩桑田则属于永业田,永业的意思字面上已经很清楚了,就是子子孙孙无穷溃也,永远属于你家族的那种田,但是这也要有两个前提,其一,你没卖出,其二,分你田的这个朝廷还健在。

桑田并不一定全部种桑,其间一般还夹杂着榆树,枣树之类的,从王老实端给胡戈的红枣小米粥来看,他们家很有可能就种了枣树。

耕者有其田,这句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嘴里喊出的口号,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经实现了。

“对了,怎么一直没见你们爹娘啊!”胡戈有点疑惑的问道,他还想问些比较

最新小说: 大明:靖难!我摸尸杀敌捡属性,无敌了 陛下投降吧,六皇子大军压城了! 水乡风云 荒年卖女儿?我反手掏出肉肉肉肉 血色战场:一个医生的崛起 我无名小卒,苟成天下共主 执掌天下 人在民国,从巡警到最强军阀 侯门第一纨绔 三国之风起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