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讲,使对方跌扑摔倒的应该是“指导手”与“打击手”配合产生的一组“向心力”与“离心力”的组合。这是由于太极拳所特有的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劲力特点所决定的,读者可自已揣摹体会。“指导手”并不一定是轻手;“打击手”并不一定是重手。这里强调的是两手之间的对应与协调,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掩手肱锤”一式,身向左转,则左手为“指导手”,以左手领劲左肘后击与右拳形成通背劲;右手为“打击手”,右拳引领周身拧腰、松胯、扣膝、前蹬,向左前方发劲。在这里,“掩手肱锤”一式的整体效果是否刚、猛、冷、脆,不在于右拳出拳发力的效果如何,而在于左手“指导”的如何。没有了左手的“指导”,便没有周身的“整劲”,右拳亦无威力可言。“指导手”实际上还要指导我方周身的协调。比如身向左转,左手为“指导手”,则相应左胯要松,左膝要扣,左脚指要逆缠抓地。随着“指导手”的下沉,重心移右;随着“指导手”的上升,则重心移左。由此可见“指导手”在全身运动中的“首领作用”。“指导手”与“打击手”不仅不是永恒的,而且是善变的。它们在运动中随身体转动方向的变化而变化。正是在这种瞬间发生的折迭往返的变化中,“指导手”与“打击手”可以演绎出奇妙无穷的招法技巧,才使世代相传的“太极功夫”精妙绝伦,代有高人。拳论言:“引进落空合即出”,“引进落空”是“指导手”的妙用,“合”是“打击手”的功能。“既出”是效果。实战中若分不出“指导手”和“打击手”来,那么,你的技法的运用便是盲目的,就不可能实践太极拳技击中的最高原则——舍己从人。还好沈过良的悟性好,爷爷每讲一遍就记住,可能是重生带给他一种福利,不是起点那些大侠不是说穿越或重生都会有特异功能,或者武术高手。有时候沈过良想到灵魂大是自己的福利吧!心里想着,就听到爷爷说道:记住了没有,今天就到这里,你自己好好练几遍,爷爷我要检查的。沈过良说道:知道了爷爷。接下来的日子里沈过良早上练拳,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