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与王晨有很大关系,在上次抗击金人的入侵及这次北伐之战中,他与王晨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佩服王晨的谋略和胆量,并且希望在王晨的主导下,能彻底改变现在大宋朝堂上的存在的重文轻武、文官看不起武将的畸形情形,因此他是全力支持王晨的。
虽然说反对朝廷对王晨如此任命的官员占多数,但支持王晨的大臣,在朝堂上也挺有份量,位居宰执之位的大臣不少,王晨的任命就这样被执行了下来,真正成了大宋历史上最年轻的宰相。
而且还是以武将身份出仕的宰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李纲自是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
虽然王晨表现非常不错,并且取得了抗击金人及北伐的重大胜利,收复了燕云及其他被胡人侵占的大宋河山,并迫使金人放归了被俘的所有大宋宗室,对战争行为做出了赔偿,但在他心目中,依然是这么认定:武将是不能够影响朝政,他们只有在战场上冲杀的使命。
而王晨以郡王身份任宰相之职,在朝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必定完全盖过他,甚至比他任平章军国事的职务时候,权力还要大都有可能。李纲害怕王晨在权力上完全将他压住,也怕王晨军政大权独揽,对大宋朝堂的安危构成威胁,因此也是反对这样的任命。不过李纲经历了许多变故,如今又身居高位,并且一向与王晨关系不错,并没当众站出来表示反对。
李纲也知道,这样的事,与小皇帝赵谌说的话,基本没有任何用处。把王晨当作人生最大依仗的赵谌。除了不能将皇位献给王晨外,其他东西都愿意交给王晨。但这样的事,李纲又不能听任其发展下去,毕竟这是严重违反祖制的事,对国家有可能造成危害的行为,他还是要办法干涉一下。
李纲去找了太上皇赵桓。
不论赵桓归来后表现的如何,李纲都认为,这位当了一年多金人俘虏的曾经的大宋皇帝,对权位还是挺贪恋,归来后。不可能心甘情愿地听任大权落入别人之手,会有所表示,甚至会有所动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