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说的就是叶开目前的状态。
现在设计芯片和PB板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可以进行实战操作了。
不过,在设计芯片之前,叶开还得考虑一个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芯片设计出来,找谁代工的问题。
这个问题直接牵扯到叶开设计芯片数量的问题。
系统给予的随身听电路图,其实不是一份,而是两份。
其中一份电路图,上面使用的I,是一个功能一片I。
另外一份电路图,上面使用的I,是功能相似的芯片,集成到一个芯片里面的。
第一份电路图的芯片流片价格会比较高,因为芯片比较多,比如巨磁阻效应磁头信号过滤器、电子音量控制I、耳机功放I、微控制器、无刷电机驱动I。
第二份电路图的芯片就比较少了,只有一片集成了磁头信号过滤器、电子音量控制I、微控制器的信号处理I,耳机功放I和无刷电机驱动I。
直接就少了一半的芯片,至少要节约一半的流片费用!
既然是系统给予的EA软件和芯片结构,为什么还要流片呢?
因为。
不管你的芯片设计的多么牛逼,在进入正式投产之前,你都得流片。
流片最主要的原因表面上看是,代工厂要替你检查一下你设计的芯片,变成产品之后,有没有存在模拟测试的时候,没有发现的问题。
其实,真正的原因,还是代工厂要根据你的掩模版在流片时的表现,来及时调整他们的生产线。
毕竟不同种类和用途的芯片,都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生产进行调整,量产的时候,才能提升良品率!
当然,你也可以不流片直接进入量产流程,可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他们可就能找到理由推脱了。
这也就是前世为什么国内的电子公司,很少有敢自己设计自己产品使用芯片的原因,流一次片,几百万美元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