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眼见死到临头,却又绝不甘心这么委屈地死去的马文义,再度与自己的命运做了一次顽强的抗争。
趁着“八百子弟兵”大眼瞪小眼地陷入了一片混乱之际,马文义这回是不喊不叫,就只身一人开溜了。
马文义的“回救大军”烟消云散,接受了“国王陛下”的重托,还在平城驿指挥着近七万大军的马永禄,也收到了南路天朝红军前线总指挥左宗棠的劝降信。
“尔等虽有六七万之众,但在我强大英勇的天朝红军面前,不过如同草芥一般。况时下西宁已归天朝,暴首马文义也已伏法,尔等又深陷我天朝红军重围之中。故为广大回众生灵计,奉劝尔等再勿做任何毫无意义的抵抗,放下武器,将功赎罪……倘还心存侥幸,尔等都将死无葬身之地!”
左宗棠的意思很明显,放下武器,有生路一条。但要继续顽抗,所有人都将为此付出的生命的代价。
所有人的都得死!
身处天朝红军包围圈中的“圣军们”,此时纵然记性再不好,也要不约而同地想起出征前他们的“国王陛下”在给他们作动员时所说的一句话,“一定要记住,汉人们都是杀人的魔王,他们是绝不会放过我们的,三万穆斯林弟兄在兰州的遭遇,就是最好的明证。”
所以,不管是作为大军统帅的马永禄,还是“圣军们”的任何一个兵将,都会对左宗棠所发出的这种声音深信不疑。
继续顽抗肯定得死。先不说被射杀、砍死,不用几天的时间,就是那一个“饿”字,也能令这近七万人全都死掉。
而投降呢?也许会死,毕竟血债太多。但如果侥幸了,也许还就真会有条生路。
这就是一支军队与另外一支军队之间的巨大差距。
对于一支军队来说,什么叫强大?
答案绝非是这支军队的装备如何如何的先进,如何如何的给力。
真正决定着一支军队的强大与否的,是人的因素。
在一支军队中,无论是遇到了何种的艰难,她的士兵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