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很具市场竞争力的价格,与太平天国政府签订下了一份数量庞大的钢轨供应合同不懂得市场经济的太平天国政府,有时候很不上道儿。就像签订类似的大宗商品供货合同,太平天国政府就无论如何不同美利坚的任何一家钢铁公司直接签约,而非要直对美利坚联邦政府。当然。美利坚联邦政府之所以也愿意当这么一回二传手,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借机振兴自己的民族钢铁业。
这份庞大的合同,起初执行得还是很顺利的。
可没想到的是,仅仅半年之后,美利坚的钢铁业终于扛不住经济危机的大风暴,大大小小的钢铁厂开始纷纷倒闭破产。尤其令美利坚的联邦政府又感到雪上加霜的是,偏偏这个时候,太平天国政府又开始拒绝美利坚再做英国钢轨的“榻客”美利坚联邦政府傻眼了。
如果完不成合因,后果很严重。
于是,苗根生所在的这家美利坚钢铁业的独苗,在即将与它的同伴们一样,也要走到崩溃的边缘之际,意外地得到了联邦政府的出手相救。
苗根生所在的这家钢铁厂在得救的同时,也就顺理成章地拿到了一份足够他们加班加点地生产五年的二手转包合同。
不过很遗憾,他们拿到手的这份合同不是光芒四射的金元宝,而是一个极其烫手的山药蛋。
到了一八五八年的下半年,那场令人提起来就会胆战心惊经济危机大风暴,终于有了收场的苗头。从这场大风暴中挣扎出来的那一片凄惨、满目疮瘾的美利坚工业,终于得到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可也正因为如此,苗根生所在的这家钢铁厂却感到大难就要临头了。
如今,他们的联邦政府当年开给太平天国政府的那个钢轨报价,早已经不适应了眼下的局势。要是按照这种价格持续下去,他们虽然暂时还可以保本,但却绝对没有盈利的空间。
经济大家们总是谆谆地教导我们,自由经济是如何如何的公正、公平,是如何如何的伟大。可他们却闭口不提,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是多么多么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