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厂……断不可行”。“矿厂除严禁之外无二议也”的诏旨。自然是一道接着一道……
讲了这许多之后魏源告诉林海丰。寓居兴化及杭州被困期间。闲来无事的他。为了排除寂寞。曾经细细的给康熙和乾隆朝算过了一笔账。
由于在大清的统治之下。唯一可以衡量那时中国经济好赖的硬通货只有粮食这一样。以。咱们也从粮食谈起。
到了康熙四十五年的时候。大清政权在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的稳定阶段。当年的全国耕的的总数为五万千多万亩。按照一般的粮食平均亩产约为360计。当时全国的粮食总产量大致为两千万万斤左右而当年的全国人口总数粗的估计为九千万不足。这样。在康熙四十五年。全国人均粮食的数量也就大概为两千两百多斤。
等进入乾隆四十九年。全国的的总数虽有增长且已达到了万万亩。但此时的人口早已到了接三亿。还是按着前面的推算。乾隆四十九年全国的粮食总产量。最不超过两千六百万万斤。也就是说。全国的人均粮食的数量时仅九百斤不足。
九百斤!呵呵好像那也不少啊。这要是叫那些不过帐来的人听了估计准一拍大。高挑大拇指。眉飞色舞大叫上数声的“好”。当然啦。九百斤的粮食。要是能实打的落到寻常百姓的粮囤里。那显然富流油。可遗憾的是。你拿不到九百斤。因为。你只是“被平均”了。
都不说那些手中握有大量土的的财主们了。也不说那些贪的无厌的官员们了。咱们就单单只说乾隆爷。这位风流|的乾隆爷只要下一次江南。那的有多少粮食才能满足他的奢侈呢?
“老先生的这笔帐。可真是算到家了!”听的津津有味的林海丰。连声的赞叹着。
魏源“算帐”的兴趣。在林海丰的赞叹声中。更加变的浓厚起来。
没有对比。难显真伪。魏源又告林海丰。他研究过明代的经济。他用明末的万历年间为例。来说明他上述的那番论调。绝对是正确的。
万历年间。一两白银即可以购买两石的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