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biquwo】,。
<!--go--> .跟契拉科夫一样,亚历山大二世垂涎那片丰沃的黑土地,但他实在又不想再来一场大规模的血战。
尽管他也有些赞同契拉科夫的观点,十万沙皇大军覆没于中国内陆,并非是沙皇的将士们无能,而是他们远离了祖国,不仅得不到祖国的呵护,还要随时冒着被那个大清盟友出卖的风险所导致的。眼下却又不同,如果在东西伯利亚开战,前方有英勇善战的沙皇将士,背后有强大的祖国的支持,纵然太平天国的军队勇猛,可在这苦寒之地,他们的适应性首先就难敌沙皇将士,战斗力势必也就大打折扣,孰胜孰败,还是两可之间。
不过,想归想,说归说,契拉科夫还只是站在一个小小的局部看问题,而作为统筹沙皇俄国一盘棋的亚历山大二世,就不会这么简单地去看待东西伯利亚的问题了。俄土战争还不仅仅是几乎耗尽了全队的精锐,更是耗费了他数以万万记的巨大财富,他已经濒临倾家荡产的边缘了。还不要说法国人会不会由于太平天国政府的亲密关系而掉回头来,在近东重新再找他的麻烦,就是一旦东西伯利亚爆发的战段持久地延续下去,那他也根本承受不了。
所以,必须避免大战,决不能再被拖入战争的深渊,至少现在不行。受了俄土战争之伤以后的亚历山大二世,决定还是应该先卧薪尝胆,夹起尾巴来尽量避免从前那样对外的过度招摇,集中精力先把国内制约他的俄国复兴大业的农奴制改革改革,等到真正胳膊腿都粗了的时候,再跟那个太平天国算算总帐也未尝不可。当然,不打大仗,可并不意味着不打仗。亚历山大二世太明白了,没有适当的武力,他的东部西伯利亚不用几天就会烟消云散。
于是,他满足了契拉科夫的部分的要求。即东部西伯利亚的财政收入可以暂时不纳入国库,同时又从牙缝里挤出点东西来,统统交由契拉科夫自行支配。而东部西伯利亚所采取地一切对外策略,在不影响他的整体大战略的同时,也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