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绵亘两百余里,“山南有长岭,岭上东西有通道”的乌岭山,既是翼城、浮山与沁水界山,又是古来河东与上党之间的一道巍然屏障。乌岭主峰佛爷山,迤南呈“人”字形将整座山脉分为了东西二岭,西者称西乌岭,东者称东乌岭,二岭之间的河谷即为浍河的源头。由于这二岭一谷的高程反差,天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陉口,陉口左旋右盘,上下回环,形势极其险峻,成为东西交通的锁钥及军事上的重隘。这就是“乌岭关”。
《左传》文公十七年(公元前六百一十年)记载有“晋侯菟于黄父”,宣公七年(公元前六百零二年)还记载有晋侯与诸侯“盟于黑壤”,其中所说的“黄父”和“黑壤”,指的就是这座乌岭关。只是由于后来的北朝宇文周讳“黑”字,这才易称为了“乌岭”。
如今,这座铁壁雄关,却仅仅是在风尘仆仆、轻装匆匆而来的天朝红军一个小憩的工夫里,就迅速易手。大队的红军将士迈动轻快的脚步,穿过还弥散着硝烟气息的险要关隘,扑向浮山。
“好山色!”与杨宜清并肩走来的红四军军长叶芸来,当看到正在路边迎候着他们的红十四师师长石玉的时候,没有对这位一拳就捣开了这座雄关的前卫师师长说上一句夸奖的话,却是在迎面扑来的那一阵阵沁人心脾的爽人凉风中,环顾四下,发自肺腑的一声赞叹。
石祥桢带着红二方面军总部跟随红二十二军主力抵达了潞安的府城长治城下。出城迎接他的,不仅有红二十四军九十六师的副师长唐日荣、还有那个在平陆起义的曾传理。
“禀报石总,一接到方面军总部的指令,我们就迅速以留守的一团习秉勋部为主力,又集中了潞安一切能够动员的力量,出襄垣向北夺取了沁州,作为大军北进的前哨阵地。”唐日荣说着,又一把拉过来曾传理,“曾指挥不仅是在这次的行动中,就是在安定潞安府各地的行动中,也都是功不可没。每到一地,曾指挥总是对那些摇摆不定的满清各地官员现身说法,争取了不少满清的官员及地方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