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一阵的山摇地动之后,这十余丈宽的巨大缺口,立时就成了双方都馋涎欲滴、势在必得的稀罕物,围绕着缺口,双方开始了一场殊死的争夺。
所辖的四标人马已有两个标分别在获嘉、辉县遭受到灭顶之灾的吴长庆,是这样描述当年的卫辉防御战的:
……获嘉、辉县相继丢失后,协里的官兵士气大馁,少数人甚至已经开始谈虎色变。为了稳定军心,由于红军主力这个时候开始集中攻打新乡,张树声特地将估计日后一旦卫辉打起来,防御压力相对较小的东段,交给了我的协来布防。张树声当时说的很清楚,之所以这样安排,那就是因为这里面对的都是在原、阳两地的他的手下败将。卫辉城高墙厚,李鸿章在的时候就曾经做过长期固守的准备,不仅粮弹充足,还有一支相当不含糊的当地团练队伍,不管别人怎么想,张树声对固守卫辉很有信心。
张树声从原、阳两地一撤回来,为了长久坚持的打算,更是又开城放走了一些妇孺老弱。对这一举动,当时城内的将官们曾经多有微词。因为老弱妇孺在一定的时候,那毕竟还是能起到人质的作用的。张树声却是这么解释,他奉劝大家要有一年半载困守卫辉的心理准备,如果城内的老弱留多了,一旦将来卫辉打成长期的僵局,势必会产生与军争食的恶果。而现在的红军是刚刚北渡而来,大军云集,倘若把这些饥民再都丢给他们,无形中也是增添了他们的供给负担。他还说,这种经验其实就是他在仔细、认真地分析过当年太平军兵困杭州之后,才得出来的。当然,城里面也不能不留百姓,否则,这城还守个什么劲?可要留精壮的,也就是能干事的。至于说到“绑架人质”,那更得要绑架那些值得绑架的人。那些小门小户,随便抱个小包就可以拍屁股轻松走人的人,对城池丢不丢是不太关心的。可豪绅大户们不行,他们几辈子守下来的巨大产业是搬不走的,长期坚守指望的应该是他们。
就这样,即便是在红军已经逼近卫辉的时候,张树声依旧通过威逼胁迫等各种手段,轰走了城内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