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祥桢一心是要把经过翼王殿下精心培育后转交到自己手上的这支部队,打炼的更加威猛、而又富有蓬勃的朝气。红二方面军曾经有着横扫两湖、威震江西,雄霸大半个河南的彪榜战绩,自然也可谓是人才济济,猛将如云。
一场场的搏杀,不要说军中培养出了诸如石镇伦、石龙泉、石达德、石达英、石镇岗、石镇交、石镇龙、石镇高、石镇奇、石镇发、石镇常、石福隆、石贤隆、黄贵生(石达开的外甥)等一个个年纪轻轻,却又都是老金田的“石家子弟兵”,就是韦俊、杨宜清、曾仕和、陈坤书、黄再忠、何名彪、曾广依、洪春元、李寿辉、傅忠信、陶金汤、朱衣点、彭大顺、余忠扶、韦普成、张遂良等等,哪一个拉出来不都是令清妖肝胆俱裂的赫赫战将?
不过,身为一个方面军统帅的石祥桢,却并没有被这些所陶醉。在济南参加北方行营军事会议的那一段时间里,每到闲暇之时,他总会下去认真考察红三方面军的部队。尽管他还仅仅只是接触了驻扎济南周边的红五军,并没有看到红三方面军的全部,可从这中间,他就已经窥一斑而知全豹,明显感到了自己的不足。缺少的是什么呢?用林主任的话说,说到底那还是精神,一种能够贯彻始终,永不放弃的真正红色军人的高贵品质。可并不是穿上了红军军装,坚决恪守红军铁的纪律,也信仰了“**”,那你就是真正的工农战士了。
出身百姓、再深入扎根百姓之中,既是战场上令敌人丢魂丧胆、钢铁般无敌的战斗队,又要是百姓贴心的“**思想”宣传工作队,无论走到哪里,哪里就必定要红成一片。百姓们在士兵们的热血中得到利益,而士兵们恰恰是在亲眼目睹的百姓们所得到的一个个实际的利益中,增添了更大的勇气和斗志。
而上述这一起,在他的红二方面军中不能说没做,至少做的是很不够。在石祥桢看来,红军是用来打仗的,像以前总部和在红军大学中曾经强调的“诉苦运动”、“军事战术训练”等等,那都是必须不折不扣要执行的东西。可对同样被再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