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的李鸿章更着急。
首期工程除发电厂、修造厂、营房、弹药库、泊岸、码头,并用小铁道通联一气外,主要是集中修筑威海湾南北两岸的海防炮台。沙俄士兵于威海卫之北口的北山嘴、祭祀台建筑起炮台两座,南口之鹿角嘴、龙庙嘴也修筑了炮台两座。
与此同时,陆军也开始建设子弹、火yao两库,刘公岛上的所谓俄清联合舰队总部、医院、水师学堂、水勇学堂等工程,并完善了文登所、成山卫、靖海卫的布防。当然,与其他地方一样,文登、荣成两县的县治也只能委屈地外迁,因为县衙按照盟军的意图,统统都被征用来作为驻军的指挥机关。
难道沙俄政府真的就这么慷慨?难道他们真的宁肯花费上数十万两白花花的真金白银来替大清国巩固海疆?大的企图咱就先放下不说了,只看看所谓的第一期工程费用全部由俄方承担的手法,就可略见端倪。
除去大清国没有而又必须具备的设备、器械要从俄国国内运送进来外,威海军港大部分的工程建筑材料不是需要外购,不是还要长途运输吗?俄国佬可会干。所有这一切他们仅仅是出具了一张张的白条子,从来就没有付给过生产、运输者们一文钱。
当然,他们不会一点儿血都不出。在这块儿土地上,只要稍微呆上几天,他们就会懂得一种办起事来即省钱,又大大地方便的上佳办法,那就是给各地的满清官员们来点儿真正的“实惠”。有的实惠是钱的,有的实惠却是来的更便利,只需动动嘴儿,帮助那些渴望往上爬的几乎望眼欲穿的官员们实现他们的梦想,一切就都来了。至于其他那些劳作的贱民们怎么样,他们不用去管,都有人替他们管了。
为了抢工程进度,光靠自己的士兵们不行,还需要大批的人力。这一点沙俄们更不怕,在他们看来,这块土地上什么都可以缺少,唯独不缺少的就是人。于是,成千上万的劳工被一批批地用刀枪威逼着去付出他们的血和汗,报酬只是一天三顿的食物,能不能吃饱?不知道。饭菜是啥样?不知道。反正工程只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