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家”。1944年,切斯特·R·郎格维尔在《美国科学杂志》(vol·242,p·229)上的一篇文章中虚伪地指出:“仁爱的评论家们指出,‘魏格纳的前后不一致和种种疏忽’可以得到宽容,因为他不是地质学家”。更有甚者,直到1978年,乔治·伽罗德·辛普森(1978,272)还一再重复他早年的观点,认为“魏格纳的大部分古生物和生物学依据,要么是歧义的,要么是完全错误的”。他指责魏格纳(这个“德国气象学家”)竟然敢涉足他“没有第一手知识”的领域。)
因此,魏格纳提出的地球漂移说长期以来处于理论革命阶段,直到50年代中期,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遗憾的是,这1930年魏格纳第四次深入格陵兰岛考察气象时,不幸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年仅50岁,他的遗体在第二年夏天才被发现。他离去的早了一点儿,因为德国的一艘科学考察船刚刚从大西洋回国,带来了一个消息,在大西洋中间存在一条很长的洋中脊,那里有巨大的裂谷。凭着魏格纳广博的学识,他将有可能找到解决大陆漂移动力问题的方案,洋底的移动会提供大陆漂移的线索。可惜他与这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