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拆了。
“大西南丝绸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终于申办了下,顺便还去打听了办技术学校的事,说只有按企业办,文凭人家不会认的。何二流干脆利用原套路线的人情,又办下来一家“嘉陵青年工人技术培训公司”,名字跟叶芦伟电话商量的,叶芦伟的意见是不能小了,所以何二流就取了这样一个名字。
教育委员会暂时不给执照,只能先按公司办,不能挂学校名字,等办起来后,经过评估,就可以申格成学校。
学校未来肯定不办在这里,至少也是绸城那样的交通相对方便点的地方,这里就是一个培训本乡本土子弟的地方。
趁着过年大部分打工的都回来了,何二流还安排了他的小弟搞了个职业调查,看看大家都在做什么,工资多少等,虽然是叶芦伟提醒的,但何二流做得有声有色,却是人家天生的本事。
叶芦伟看到那页手写的歪歪扭扭的调查结果,心里在为国企献花圈。何二流一个乡下小子,仅仅接触了几个月的市场经济洗脑,就被财富激发出狂热的行动力,拉着一帮低端得不能再低端的未成年劳动力,只用了短短两三个月,就搞明白了现在市场上最需要什么工种,哪个工种最赚钱,哪个地方最缺什么工种,哪些工种比较好学会……等等等。
这些资料来源于第一线的打工人群口述,主观片面的东西很多。但叶芦伟敢保证,拥有第一手资料的某些部门,做出来的调查结论未必有这份结果更真实,更贴近实际情况,更有时效性。
何二流做得足够优秀,叶芦伟那点水平就不敢去瞎指挥了,让他根据调查结果直接花钱开张,如果害怕失败,就先用叶芦伟的钱,他可以后期进来。
何二流听叶芦伟说得这样肯定,江湖气瞬间拉满,“伟哥见笑了,兄弟这点钱全靠伟哥拉扯出来的,没什么说的,老规矩,一人一半。伟哥是干大事的,具体事情不要你操心,我找人来做,培训出来的工人肯定有人要,没人要更好,我们自己修房子卖,也要养活这几百人。”
叶芦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