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往后,更多的诸侯国使者到来,赵国的、燕国的、鲁国的、中山国的,等等,看得出来,魏侯不仅心很大,号召力同样也很大,除了远在苏吴的越国,不服王化的东夷等少数几个诸侯国或部落,几乎所有的诸侯都有使者前来。
这次使者前来是为了日后的朝见天子大典,等到大典时来的就不是这些公子大夫,而将是诸侯国君了,所以大典的一些细节,尤其是在天子面前的座次,还有所能带的兵力多少,如此等等。
显然,这些诸侯并不是真心想来朝见周天子,而是魏国在年前短时间内连败三个大国,韩秦齐,已经震惊天下了,哪怕是带甲百万的楚国,以及民风素来剽悍的燕赵等国,也都不得不服一时之软,首先给魏侯一个面子,然后也是需要这么一个聚会,让各诸侯国都能在天下彰显国力,或者直接的说,这次大典将是诸侯国地位的重新排序。
如果这次大典若真能举行,那么这位即位便是中年的魏侯,就将会魏国的强盛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了。
所以在这一段时间,为了座次,规模等各项朝天子的礼仪,诸侯使者们吵的很凶,不过周扁等王室君臣根本就没有参与其中,或者也根本就无法参与其中,他们所知道的只是,作为主办方的魏侯,绝对是引导者,坐在离天子最近的地方,并将代天子以肃诸侯之仪。
然后排第二的就争的相当厉害,尤其是楚国和赵国,楚国地大人多,号称带甲百万,赵国地处北方,民风彪悍,并且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当今除开燕国的六个大国,就只剩他们两没有在去年被魏国战败过了。当然了,放在吴起在魏国与诸侯军队大战76次大胜64次平12次的时候,这个天下几乎没有未曾在魏国手中战败过的诸侯国。
然后排第三的乃是齐国,这点倒是没人争,因为同样败于魏国的韩国和秦国自然不敢争,燕国自以为国小,也不敢争,其余那些如鲁宋等效果自然更加不敢争,不过齐国也不敢大意,因为楚赵任一国争败之后,便要来抢这第三。
至于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