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又有一说,白圭年青时在魏惠王手下当官,善治水,曾消除大梁也就是今天开封的水患,据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是出自于白圭治水,白圭也因此居功而被封为魏之相国,后来眼见魏惠王无能,这才辞官回到洛阳经商。又有人说治水之白圭和经商之白圭不是同一个人。所以本小说中取史记明确记载,将白圭的身份定为洛阳商人,同时参考魏国白相的说法,让白圭主动往王室求官。另外因为史记中对其评价很高,所以本小说中,白圭也被定性为周扁的左臂右膀,成为了周王室复兴的顶梁柱之一。
宁越,宁越,战国时洛阳周威公的臣子,战国时中牟人。《吕氏春秋》记载,他怕种田劳苦,发愤读书。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别人睡觉他不睡觉,学了十五年终于学成,被周威公委以重任。到了后来,宁越更是成为了勤奋好学的代名词,后世诸多文献中出现,比如唐朝李白的《上安州李长史书》中就有,“幸容宁越之辜,深荷王公之德。”而宁越自身的事迹只有《智囊全集》中记载齐赵之战中宁越为赵国孔青出策,其他事迹不祥。但鉴于其勤奋好学的好名声,本书中宁越便成了周扁的另一个左臂右膀,毕竟同时代能留下点名气的洛阳人,几乎就那么几个人了。
屠黍,晋国太史,晋国灭亡前逃到洛阳,曾受到周威公接见。在小说中转而支持成周王室,其儿子和孙子都是杜撰的。
周威公,姬灶,周考王封其弟姬揭为洛阳周公,姬揭之子便是姬灶,继承父职为周公,辅助成周王室。相传其早年行政荒诞不堪,后来有所改进,不光重用了宁越,还用了一批洛阳本地有识之士,不过其教子无方,自己死后两个儿子打了起来,不光勾结赵韩两国将周公国一分为二,还将父亲周威公的尸体三月不得下葬。本书中周威公是王室太傅,专与王室太保作对,但不幸被刺杀于成周返回洛阳的途中,死后两个儿子争权,还是分周公国为二,但作者不忍其三月不得下葬,将时间改短了点。
西周惠公,姬朝,周威公之子,其父死后与其弟姬班争权,成为洛阳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