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认为战争之后“必有凶年”。
在《道经》第三十一篇又讲: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这里就讲了,不是绝对不打仗,而是!“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意思是!在不得已的时候,战争还是需要的。
在《德经》也就是《道德经》第六十九篇里,老子又讲: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老子讲战争,用的也是类比思维。
老子在道德经文里不仅用类比思维来讲战争,还一样讲治国。也是用类比思维的方式来讲,要我们效仿道,如何治国。
在《德经》也就是《道德经》第六十篇里,是这样讲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在《德经》也就是《道德经》第六十一篇里,是这样讲的: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在《德经》也就是《道德经》第七十四篇里,是这样讲的: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在《德经》也就是《道德经》第七十五篇里,是这样讲的: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