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一方对于吴越疏浚太湖还是持有乐见其成的态度的——虽然你吴越在疏浚太湖过程中得利更多;但是溧阳、宜兴、广德等太湖西岸、南唐治下的县城,也多少可以从太湖的治理中得利不是?本着蚊子腿再小也是肉、而且前期投资南唐一方什么都不用出,只要无本生意坐享其利,那么这个利小一点也总比没有好。
如今,和平年代的国策,在此刻自然是不得不付出一些小小的代价的。这条六到八丈宽的小河,虽然其宽度仅容两条沙船对向并行,但是河东岸的防御工事却是不少。
当初吴越人挖运河的时候,直接就把挖出来的泥土在河东岸堆高了河岸,并且抽出约摸一半的施工土方量直接筑成一道长堑、两层土墙,形成了一道夹城的工事。
夹城这种工事在五代时候还是比较常见的,主要是攻守城战役中。在一些存粮充足、防御坚固的城池战役时,攻方有时候需要长时间围城。为了防止守城一方九虚一实的出城偷袭反击,并且兼顾防备城外援军的目的,攻城一方就有可能在城池外面再修两道简易的城墙,第一道墙对着被围的城池,第二道墙对着外面。这样就能起到防止偷袭、长期围城的目的,攻城部队以及持久战所需的辎重粮秣,都可以囤积在两道城墙之间。
在广顺二年之前,五代中就已经有两次非常著名的修筑夹城的战例了——第一次是梁唐兴替的年代,朱温北伐李存勖,梁军以夹城长围叛变的潞州;而第二次同类战例则就在四年之前,当初还没篡位当皇帝的郭威,以后汉重将的身份,从邺城出师,讨伐举旗反汉的李守贞。所以这种工事对于如今交战的唐、越两军来说,都是不陌生的。
另外,在修筑河岸的时候,这个年代讲究一些的工程——比如江南河运河,或者是钱塘江海塘,还要用巨石砌个河沿,以免水流的冲刷使水土迅速流失、淤积。而东圩河却没有用这些河沿修筑的方法,而是在当初施工的时候削尖了一些新鲜、易存活的桑木、榆木桩子,****在河堤的土里面。
因为这些木桩在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