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包裹了杂色线捻的细管,故而厚薄不如西阵织那般完全一致。只可惜这缭绫虽然是吴越之地所产,后来却因为唐末战乱频仍,便少有需求了。”
听蒋洁茹说得条分缕析,颇有物理道理,钱惟昱的学霸病倒是有些发作;当下也不觉得蒋洁茹说的这些东西有多枯燥,便当是笑话听了个七七八八——索幸商座的老板也不会汉语,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见他们衣饰华贵,也不敢对那几个指指点点挑挑拣拣却不买的客人造次。
首先,按照蒋洁茹的解说,钱惟昱平素接触的织物当中,苏绣是需要和那些织锦织绫之类的东西分开的,因为那是属于“绣”,所有的“绣”无论是苏绣还是湘绣,都是在一块底色单一的、已经织成的绸缎底子上,再用其他多种颜色的丝线搭配,钩织出所需的图案。
因为苏绣可以每绣一小块地方就换一种颜色的色线,因此理论上它可以使用无数种颜色的丝线来拼成团,因此在绣出来的图案颜色丰富程度来说,肯定要完爆其他织锦织绫类的东西了。
但是其缺点也很明显——被用来刺绣的绸缎本身本来已经很平整均匀了,刺绣用的线是从原本的织物经纬线之间的细孔里传过去的,绣的花样比较大、层次多的话,织物周边的底料就容易被挤压得皱起来,甚至如同打了个大补丁一样硬硬的。这个问题,只有通过织锦的技术才能解决。
与“绣”相比,所有绫锦的“织”术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它们不是在一块底子已经织好的白绸上再添附花纹,而是一开始就用多色的绣线搭配纺织,让织出来的锦缎本身就含有多种颜色。
不过,因为“绣”的东西不用让每根绣线贯穿整个绸面的宽幅,所以不用害怕底子太厚太复杂。而“织”的东西,必须每根线都是“通梭”地从布面最左面排到最右面,因此在选色的时候就会受到制约。根据蒋洁茹的介绍,这个年代的杭锦一般还只是三色配线,就算是钱惟昱身上穿的这些给吴越王室供应的内造,也就是四色而已。
在编织的时候,织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