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色,二是靠腰间的鱼袋,三即是靠带銙。因为种依尚的服色和带銙都没变,所以李通只能判断他的新勋阶应该还是在六品的正从上下四阶里面晃悠,便问道:“升了几阶?”种依尚笑道:“还能几阶啊,就一阶,现在是从六品上的振威校尉。同时升任为右厢第一军的军副都虞候。”其实以他从六品上的勋阶,作正职的军都虞候都可以,但种慎这人有个坏毛病,对于种氏子弟在升迁上总是要先压一压。用他的话说:“大宋不缺大官,只缺良将。而一个将领,在基层部队待的越久,升迁的越沉稳,将来领军打仗起来便越可靠。大宋对于这种有扎实统兵经验的将官还是少,如果要培养,便先从他们种氏子弟开始。”种氏子弟不全在捧日军中,但此时却基本都任职于或番号的大宋禁军之中。有宋一代禁军的队伍编制依次为:番号大军----厢----军----指挥(也称营)----都----拾----伍。此时的种依尚已经是提至军一级的武官了。官阶上比宋君鸿要高三阶,官职上则比宋君鸿要高两级。虽说战时武将凭军功换升迁是一种较快的方式,在太平无事之时你可能需要通过熬资历和不断地考评任期官绩,经过多年才能获得一次升迁。但在战时则完全不同,只要你能立下相当的功绩,就可以换得升迁的资格。其中像五品以下的中低级校尉的官职,甚至有时可以不经吏部诠选,直接在阵前提升任命。看着诱人,但要升迁也看你是不是有能力去立下相当的战绩。就算有了战绩,也要看你原先的品阶。越是高的品阶,越难升迁。如从敌后杀回平江府城的这一路血战,论功叙将之时,原本大头兵的宋君鸿可以在勋阶上连升三级。而原本已经是九品小军官的李通、李三狗,则只能升两级;而作为原本已经是从六品下的种依尚,他仅能得到提升一级的奖励而已。至于这次宋君鸿的窜至七品,则除了他这次的功劳较大的原因外,还主要是因为种慎凭着他太尉的位高权重和战时可以临机变衡的特权来对宋君鸿进行的一份破格提拔而已。可种慎却决不敢把这份破格提拔的特权用到种氏子弟们的身